英国温莎的兰尼米德(Runnymede)草甸上,如今除了一座小小的纪念亭,几乎什么都没有,只有泰晤士河静静流过。但就是在这片看似平平无奇的草地上,800多年前,一群贵族用剑逼着一位国王,签署了一份将永远改变权力游戏规则的文件——《大宪章》(Magna Carta)。当时,没人会想到,这份粗糙的、充满利益博弈的停战协议,会成为后世公司制度乃至现代文明的起源。
01 王的任性与公司的顶层风险
1215年,极度渴望权力、又极其缺乏安全感的英王约翰随意增税,任意没收贵族财产,撕毁承诺,将个人意志凌驾于一切传统和契约之上。最终,贵族们忍无可忍,拔剑相向。
《大宪章》的核心是什么?
不是推翻国王,而是“把国王关进笼子里”。它用63条条款,明确规定了国王征税必须获得贵族会议同意,不能随意逮捕自由人,必须尊重法律程序。最关键的一条是,国王自己也必须遵守法律。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在中国,许多创始人就是自己商业王国里的约翰王。他们凭借超凡的远见、决断力和个人魅力,从零到一缔造了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意志”就是公司的最高指令。这在创业初期是巨大的效率优势,但在企业跨越生存期,走向规模化和持续经营时,这就成了最大的顶层风险。
《大宪章》的启示,不是要削弱创始人的权威,而是要为权威建立一个“河道”。让权力像河水一样,在明确的规则内奔流,既能释放巨大的能量,又不会泛滥成灾。这份“河道”,就是公司的治理结构。它首先要约束的,就是最有权力的国王。
02 王的任性到王的规则:一份契约如何奠定秩序?
再回到兰尼米德的草甸。1215年6月15日,那份盖着国王蜡封的羊皮纸可能是一份近乎完美的契约,但并不意味着故事的结束。
墨迹未干约翰王就已反悔。他寻求教皇的支持,宣布《大宪章》无效,并再次点燃了内战的烽火。规则的诞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和平交接,它往往伴随着激烈的博弈和摇摆。
真正的转折点在一年之后。约翰王在战争中染病去世,留下一个年仅九岁的孩子——亨利三世。一个虚弱的王权,一群虎视眈眈的贵族,整个英格兰王国岌岌可危,随时可能陷入分崩离析的权力真空。这像不像许多家族企业在创始人离去后面临的局面?一个强人缔造的帝国,随着他的倒下,瞬间失去了向心力,各方诸侯(家族成员、元老重臣)开始盘算自己的利益,一场“继承之战”仿佛已无法避免。
此时,那些曾经反对约翰王的贵族们,做出了一个极其富有远见的决定。以威廉·马歇尔为首的摄政者,没有选择自己篡夺王位,也没有让国家陷入混战,而是主动将那份被废弃的《大宪章》重新颁布。
一份原本用来约束国王的宪章,戏剧性地变成了保护九岁幼主、稳定整个王国的基石。它将“王位”这个具体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权力宝座,转化为一个抽象的、由规则定义的“机构”。国王会逝去,但王国的秩序将依据这套规则延续。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大宪章》被反复确认,逐渐从一份临时的政治妥协,内化为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信仰。
03 看不见的信仰:为什么我们愿意遵守秩序?
到这里,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浮现了:规则写在纸上,为什么大家会遵守?
《大宪章》最终能生效,靠的不是国王的仁慈,而是贵族们形成了“权力共识”——他们愿意为了维护这份契约,不惜再次发动战争。这种“不惜一切代价维护规则”的共识,就是一种信仰。
在公司里,这份信仰就是“公司文化”的核心。
我们经常谈论“客户第一”、“长期主义”、“奋斗者为本”,这些是价值观。但比价值观更底层的,是对公司制度和规则的集体敬畏。
当CEO违反了自己制定的报销流程,财务敢不敢拒绝签字?当核心高管触犯了公司的廉政红线,纪律委员会敢不敢一查到底?当创始人的亲属利用特权谋私,人力资源部门敢不敢按章处理?
这些时刻,就是检验一家公司是“人治”还是“法治”的试金石。如果规则在权力面前可以随意弯曲,那么再完美的制度设计,也只是一纸空文。
建立这种信仰,没有捷径,唯有最高领导者的“率先垂范”。就像在兰尼米德,国王第一个在羊皮卷上盖下印章,他才拥有了要求贵族遵守契约的道义基础。在公司里,创始人、CEO必须是那个最敬畏、最遵守规则的人。你的行动,胜过万语千言。
04 你的公司,有自己的《大宪章》吗?
从兰尼米德的草地,到现代公司的董事会,历史的逻辑一脉相承。权力天然渴望无限扩张,而文明的本质,就是为权力设定边界。
作为一名企业家、高管,你正在缔造一个商业王国。但请时常跳出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审视它:
- 你的权力,有没有一条清晰的“河道”?
- 你的传承,是寄希望于下一位“明君”,还是一套能自我修复的制度?
- 你的团队,是仅仅因为你的权威而服从,还是发自内心信仰你们共同建立的规则?
每家伟大的公司,都应有一部自己的《大宪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