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发以来,无数中国企业家曾凭借亲情纽带和强烈的主人翁精神跑出了时代的红利。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用人“只用自己人”的惯性,往往成为一道隐形的天花板。不难发现,那些迈不过“血缘门槛”的创新团队,通常在市场剧变和业务升级时显得力不从心。高墙筑起了安全感,却也挡住了新鲜空气。这是许多中国家族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现状。
01 能力边界:信任的再定义
成熟的家族企业正逐渐意识到,仅凭血缘维系的信任在复杂商业环境中显得脆弱。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如何在能力与亲情间寻求平衡,已成为企业稳健发展的关键转折。
- 恒大曾试图引进外部高管,但在实际运营中,决策权依旧牢牢掌握在家族手中。这种权力结构在行业剧变和关键决策时刻,暴露出企业反应迟缓、难以有效吸纳外部人才的弊端。这并非个例,许多家族企业在引入职业经理人后,依然难以摆脱“家族式管理”的窠臼,导致外部人才难以真正融入,更无法充分发挥其专业能力。
-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李锦记。早在上世纪90年代,李锦记便积极与国际企业合作,并大量引进来自联合利华、雀巢等公司的资深管理人才。如今,非家族高管在李锦记的管理团队中占据了相当比例。这种开放姿态拓宽了管理层的视野,也为企业应对全球市场的挑战提供了有力支撑。李锦记的成功,或许在于其更早地认识到,家族企业的传承不仅仅是财富的传承,更是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的传承。
能否真正借助外部力量,往往是家族企业能否突破自身局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分水岭。
02 开放结构:外部视角激发组织活力
放权不是弱化家族的控制力,而是赋予企业第二条成长曲线。放眼全球,无数知名家族企业都曾因为及时引入外部高管,实现了关键转型。
- 以福特汽车公司为例,20世纪初家族企业面临管理困境,亨利·福特家族决策引入外部职业经理人李·艾柯卡,凭借其卓越的管理和创新能力,成功推动公司转型升级,使福特重获市场竞争力。
- 松下电器的发展史中,松下幸之助主动邀请非家族专业经理人进入决策层,开启了“家族监督+职业经理人治理”的混合结构。这样的架构为企业带来更敏锐的市场预判力和更强的风险抵御能力。
- 再看沃尔玛,沃尔顿家族始终坚守战略掌控权,但一定比例的高管席位向职业经理人开放,保持了家族文化的同时,也确保了组织能持续获得新鲜血液与外部动能。
这些事实反复印证了:封闭只保证眼前稳定,开放才能预见长远未来。
03 留人与留心:让未来成为吸引力
为什么有的企业可以持续吸引、留住那些最具创造性的头脑?根源不在于简单的薪酬待遇,而在于企业是否让有才华的人看到自己的成长轨道。
我们看到,“家族战略+职业运营”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百亿级企业的选择。
如山东魏桥集团的创始人第二代接班后,设立了专业的管理团队,并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鼓励家族成员与外部高管共事,通过股权激励和管理岗位竞聘,打破了家族内部的用人壁垒。据统计,魏桥集团核心管理人员中超30%来自非家族成员,且过去五年公司主导的创新项目增幅超过40%,显著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类似地,江苏某制造龙头在引入岗位竞聘与股权激励后,行业骨干加盟数量同比增长近三成,创新项目的产出速度显著提升。数据之外,许多企业开始强调“能让更多不同背景的人看到希望”,而不是仅仅成为家族成员的“安全港湾”。
真正高明的家族企业,都懂得在关键节点“舍得”权力,让能力成为归属感的起点。中国家族企业要走得更远,需要思考的不止是“放不放权”,而是能否给才华以空间,让未来对每个人都足够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