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11日

家族企业治理的核心分野:直接管理与间接治理的抉择

家族企业的定义并非关键,直接与间接管理的区分更为重要

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众多家族企业面临世代交替与管理升级的双重挑战。无论是百年老店还是新兴家族企业,在探讨其生存发展时,我们常常纠结于“什么是真正的家族企业”这一定义问题。然而,真正值得关注的核心其实是:企业决策与执行系统如何构建,家族成员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

多数中国家族企业仍然深陷“直接管理”模式的泥潭:

  • 权力过度集中:创始人或家族核心成员直接参与日常经营决策,形成“一言堂”现象;
  • 管理半径受限: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家族成员无法顾及全局,导致管理效率下降;
  • 专业能力缺失:面对多元化经营与全球化挑战,家族成员专业知识难以覆盖所有领域;
  • 传承风险加剧:下一代接班人难以完全复制上一代的经验与能力,直接管理模式难以为继。

这种状况导致许多家族企业在创始人退出后迅速衰落,难以实现基业长青。

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打造了全球最成功的零售帝国,其家族企业治理模式值得深入研究。沃尔顿家族总资产超过2,000亿美元,但家族成员极少直接参与企业日常运营。沃尔顿家族通过以下方式实现间接治理:

  • 建立家族委员会,设定清晰的价值观和长期战略;
  • 保持对董事会的适度控制权,确保战略方向不偏离;
  • 聘用专业经理人团队负责日常运营;
  • 通过沃尔顿家族基金会参与慈善事业,强化家族价值观。

这种治理模式使沃尔玛在创始人去世后仍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实现了企业与家族的双赢。

从直接管理向间接治理转变并非一蹄而就,而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

  • 构建清晰的治理结构:区分所有权、治理权与经营权,建立家族委员会、董事会与管理层三层架构;
  • 培养专业董事会:引入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董事,提升决策的专业性与客观性;
  • 设计科学激励机制:为职业经理人创造合理的激励与约束体系;
  • 注重家族价值传承:家族成员可聚焦于价值观与文化传承,确保企业长期发展方向。

在这一过程中,家族成员角色从“管理者”转变为“治理者”,从关注“企业怎么做”转向关注“企业做什么”。

中国家族企业要实现基业长青,关键在于从传统的直接管理向现代的间接治理模式转型

  • 摒弃“不在家族手中就不安全”的固有观念 ;
  • 建立规范的家族委员会与企业董事会,实现家族与企业的良性互动;
  • 培养新一代家族成员的治理能力,而非仅仅关注经营能力;
  • 重视制度建设,让企业依靠系统自我演进,而非依赖个人决策运转。

当家族企业实现从直接管理向间接治理的转变,既能保持家族对企业的影响力,又能充分利用专业人才的能力,方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活力,实现基业长青。

在这场治理范式的转变中,不是选择放弃控制,而是选择更高层次、更具战略性的控制方式

发现更多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