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19日

“抽屉协议”在家族企业:权力维系的惯性与破局

在中国家族企业的传承中,“抽屉协议”往往被看待为一种无害的亲缘默契。无论是长辈用闭门约定锁定分支股份,还是兄弟姐妹间秘密划分经营权利,抽屉协议都似乎维系着企业权力的稳定与外在的和气。

然而,抽屉里装的究竟是护身符,还是定时炸弹?

广东某电池行业家族企业,是抽屉协议“惯性”最真实的注脚。创始人将隐性主导权交给长子,纸面上什么都没发生,实际大权暗流已经定向。头几年,这张未曾亮相的协议像保护伞,让家业无波无澜。但时间带来变量。当二代各自锋芒,家族晚辈对未来走向意见分歧,陈年私约被无意泄露,一场“平静”的茶事骤然变成兄弟对峙的暗涌,厂区员工也在传言里进出,曾经隐于抽屉的权力,如今搅动了整个企业的神经。短短半年,企业话事权几经起落,抽屉里的协议最终成了公案,难以令众人心服。

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恒隆集团的治理实践。梁氏家族早早确立了明文家规以及股权、管理权隔离制度。每遇重大变故,程序分明,任何分歧都能在协议架构中摊到阳光下。制度透明带来的,是一种沉静但有力量的信任:新生代虽有争执,但规则之下分歧有序,资本市场和员工群体也能安然受益。正如梁家的后人说:“把协议写在纸上,也写进每个人的心里。”

家族企业为何热衷抽屉协议?说到底是一种中国式的本能——害怕外人插手,顾忌“家丑外扬”,又希望在亲情里守住稳定。只是在企业规模扩大、资本交错、利益主体日益复杂之后,原本能降温的小协议,反而成了最大的风险源。

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在A股申报IPO的家族企业中,有近13%的项目被发现存在未披露的实际控制或利益收益安排。多少家族恩怨,都始于当年的一纸君子协定。

一个并不新鲜也不落伍的问题摆在每一代接班人面前:家族权力和利益,到底靠什么才能明晰而长远?美国洛克菲勒家族、欧洲百年啤酒企业、东南亚新兴地产集团,无不是一路从“桌下协议”走到以家族宪章、治理委员会和家族基金规范运作。

其实透明化和契约化,并不等于放弃控制,更不是西方式的“文化灌输”,而是一种风险共识和规则空间的再分配。真正的家族企业传承,从来不是靠“小心藏好底牌”,而是敢于把话讲透、机制定全。毕竟,任何一把抽屉里的钥匙,都抵不过一套所有家族成员和投资人都信得过的治理架构。

抽屉协议是家族治理“治标不治本”的投机,也是对未知风险的本能对冲。这并不卑鄙,也不奇怪。但随着中国家族企业快速进入新一轮接力赛,市场、监管和代际思维都在悄然发生变化。真想把家业做成百年老店,恐怕还得扪心自问——我要留下给下一代的,是一纸抽屉协议,还是一栋有通透阳光的家族大厦?

发现更多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