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围绕家族企业的话题热度不断。无论舆论热议的创始人极限还是媒体聚焦的利益裂变,本质其实都指向家族企业治理体系设计没有跟上时代的复合挑战。
全球家族企业史的经验反复证明,分权只治标,系统、动态、多维的全面视角才能治本。
01 治理全面观:系统、动态、多维系统:家族企业治理是一个整体协同的系统工程
治理不只是简单的权力分配或某一角色的主导,而是以流程协作、结构连接为核心,通过系统性思维提升组织的内在韧性和效率:
- 治理体系需涵盖股权结构、家族与管理架构,打造信息流和决策链流程驱动的系统协作体,而非权力边界下的区块组合;
- 信息流和决策链需分层精简,确保实控人、董事会和经营层各司其职、信息贯通;
- 分权设计一旦缺乏系统流程和议事机制,家族-经理人-投资人-外部顾问的决策常沦为各自为战,容易产生碎片化管理和决策孤岛。
动态:治理机制必须持续升级、灵活适应变化
家族企业治理不是静态规则的堆砌,而需要随企业生命周期和外部环境变化动态进化,保持弹性和创新能力:
- IFC、世界经济论坛等均倡导“动态治理架构”,持续、分阶段地引入家族章程、信托、家族委员会、文化及冲突管理等工具,并持续优化调整;
- 信息流和决策链应具有从短期到长期、从周期到日常的反馈链,实现实时调整和资源高效配置;
- 家族和企业应充分利用多元利益相关方的资源(如治理数字化工具、国际治理人才),在实现共治共享的路径中,建立自我学习与进化的能力。
多维:治理结构应纳入多元利益相关方,共治共享
家族企业的治理主体已拓展为涵盖员工、供应链、客户、社区等多维共治体,只有广泛参与和开放协作,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典型的隐形共治方如:
- 员工/管理团队:拥抱内部企业家精神,并成为治理升级与传承的桥梁,如丰田、雀巢等企业都重用老员工和资深管理层;
- 供应链伙伴/客户代表:引入定期反馈和参与监督,提升治理透明度与企业韧性;
- 地方社区/行业协会:通过社会责任、公众对企业治理的关注度,为家族企业的合法性和影响力加分;
- 此外,家族治理顾问已成为行业标配:传统咨询公司、专业家族治理顾问、各类独立董事、行业智库为治理升级持续输入专业视角。
02 案例与趋势:全面治理如何激活家族企业长期活力?
全球家族企业的系统、动态、多维治理已成为推动长期活力和创新的关键趋势。领先企业普遍展现出治理系统化、机制动态进化和利益相关方多维协作的实践:
系统:多层级、协同联动
- 西门子设有家族-企业-员工的多层级决策体系,决策链条自上至下、权责清晰、流程高效,有效分担经营管控与战略前瞻的责任;
- 玛氏家族(Mars)则通过业主理事会、家族议会、全球化专业运营层等多重机构协同,保障了企业面对全球复杂市场时能够一体化高效运行。
动态:机制迭代、适应变革
- 玛氏家族设立的全球办公室推动专业化运营,同时各治理机构间的权责和规则随企业战略环境动态调整,及时应对家族结构、业务多元化等复杂变量;
- 中东与亚洲头部家族企业普遍引入法律、文化传承、治理等多类型专业服务团队,针对不同阶段和领域实施灵活切换与协同,确保治理架构不断贴合企业发展需求。
多维:广泛共治、利益平衡
- 欧美家族企业在董事会多元化方面一直是行业先驱,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已开始在董事会中引入多元角色。例如,欧莱雅的董事会成员结构包括家族成员、独立董事、战略股东代表(如雀巢)、员工董事等多种类型,分别承担家族监督、专业治理、外部资源整合及员工声音表达等功能;
- 越来越多的本土头部家族企业也不再迷信单一创始人或CEO驱动的家长制模式,而是积极引入家办、顾问、专业监管、行业智库……治理开始走向“多层协作、周期审计、动态更新”。
03 从分权走向全面:为什么每一步都值得请专业的人做专业事?
- 第三方治理顾问提供系统全景视角,解决权益迷雾、权责失衡、话语不畅等老大难问题。
- 跨界对标与治理数字化让企业有能力自我校准,持续对接全球最佳实践,实现本土与国际共振。
- 增强家族企业韧性,不再陷入“角色更迭焦虑”,而是拥有真正的复合型系统优势。
04 结语:治理的未来,不是分工更细,是系统自驱
中国家族企业治理已全面进入多元共治、系统进化新周期,在复杂变革和传承挑战面前,无数发达市场、全球本土最佳实践已提供丰富答案。
当下最重要的问题不是“由谁来管”,而是“有什么机制和系统,能让各方持续共赢?”——唯有跳脱角色束缚,引入跨界资源,拥抱全面观,中国家族企业方能抓住新时代穿越百年的真正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