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26日

从娃哈哈到香港霍家:中国家族企业的身份认定困局

当你看到千亿帝国的创始家族因“谁算自家人”而对簿公堂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最成功的企业家,往往在最基础的身份认定上栽跟头?

娃哈哈宗庆后离世后的家族纷争,表面看是财产之争,实质是身份认定的制度性缺失。更让人震惊的是,这种困局在中国家族企业中极其普遍——全球仅30%的家族企业能传承到第二代,其中90%的失败都源于同一个被严重忽视的治理盲区:身份治理缺失。

什么是身份治理?简单说,就是在复杂的现代家族结构中,科学界定“谁是家族成员、享有什么权利、承担什么义务”的制度体系。为什么如此关键?因为身份不清直接导致权责不明,最终演变为不可调和的传承危机。而解决这一难题的钥匙,就藏在一张看似简单的“身份认定对照表”里。

表格背后的治理智慧

从我们的实务经验看,成功的家族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拥有清晰的“身份类型-权益对应”矩阵。这张表格不是简单的权利分配,而是融合法律规定、文化传统、家族共识的复杂决策系统。

表格的核心逻辑如下:

  • 行(身份类型):不同的家族成员身份(嫡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配偶、养子女、领养、配偶父母等);
  • 列(权益类别):从生活保障到企业治理的六个层次权利;
  • 单元格(认定标准):“✓”表示明确享有,“?”表示需要协商,“✗”表示明确不享有。

娃哈哈案例的表格透视

如果用这个框架分析娃哈哈纠纷,问题一目了然:

  • 宗馥莉(嫡生女儿):在所有权益栏目都是“✓”,地位明确;
  • 同父异母子女(非婚生):在多个关键权益上都是?,存在大量灰色地带。

身份治理的核心是把“?”变成“✓”或“✗”,而不是让问号永远悬在那里。”娃哈哈的根本症结即在于此,留下了制度空白。

第一重门:法律刚性——确立底线标准

法律是身份认定的基础框架,但也是最容易被误解的部分。娃哈哈案例中最复杂的地方在于:不同国籍成员适用不同法律体系。中国《民法典》、美国各州继承法,对同一血缘关系的权利认定可能截然不同。法律刚性具有三个层次:

  • 强制性权利:任何家族安排都不能违背的法定权利;
  • 任意性权利:可以通过家族协议调整的权利空间;
  • 禁止性边界:家族治理绝对不能触碰的法律红线。

实务中,我们建议每个家族企业都应该绘制自己的“法律地图”:

  • 成员法律身份清单:列出所有可能相关的潜在家族成员及其法律身份;
  • 成员适用法律矩阵:不同成员适用的法律体系及其差异;
  • 法定权利义务对照表:各法律体系下,对成员的基本权利义务规定。

二重门:文化柔性——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法律解决“能不能”的问题,文化解决“愿不愿”的问题。在中国家族企业中,后者往往更加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中,通常有以下几种身份认定的考量:

  • 血统纯正:尽管法律上非婚生子女享有继承权,但在传统观念中,“嫡庶有别”依然是现实考量;
  • 名分正当:中国传统文化极其重视“名正言顺”。没有经过家族仪式认可的成员,即使有血缘关系,也难获完全认同;
  • 德行操守:传统家族治理强调“德治”,品行和贡献往往比血缘关系更能决定实际地位。

香港霍英东家族是对这种文化传统进行制度化表达的成功案例:

  • 通过家族基金会形式,将传统文化的“长幼有序、德行为重”理念制度化;
  • 建立“家族荣誉成员”制度,让非血缘但有贡献的成员获得认可;
  • 家族内部矛盾因有完善的文化认同机制而能够得到妥善处理。

我们认为,文化融合的关键在于:

  • 尊重传统:承认传统文化在身份认定中的重要作用;
  • 与时俱进:用现代制度语言表达传统文化内核;
  • 包容创新:为新型家庭关系预留制度空间。

在法律底线和传统文化的双重基础上,核心家族成员需要通过制度化的有效对话(如定期召开制度化会议等),逐项审阅身份认定对照表中的灰色地带,基于法律约束和文化传统进行深度讨论,最终将模糊的“?”明确地转化为“✓”或“✗”。家族成员形成的共识需要包括:

  • 身份定义:明确各类家族成员的准入标准;
  • 权利义务:详细规定不同身份对应的具体权益;
  • 行为规范:制定家族成员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要求;
  • 认定程序:建立身份认定和变更的标准化流程;
  • 除名程序:明确身份剥夺的条件和程序保障。

娃哈哈案例给我们的警示意义在于——如果宗庆后生前建立了制度化对话机制,同父异母子女的身份问题或许早就可以通过家族核心成员的充分讨论形成明确方案,并写入家族宪章,避免其身后的无序争夺。而正是导致缺乏家族会议机制,导致重大身份问题悬而未决,宗庆后的个人意愿无法转化为家族制度。

共识韧性的本质,是让家族拥有将复杂情况转化为明确制度的持续能力。

家族宪章是身份治理的核心载体。但,家族宪章不是简单的规章制度,而是融合法律、文化、共识的根本性文档。除了核心条款外,还需有配套法律文件体系和治理机制的常态化运作。

家族宪章核心条款设计:

  • 身份认定条款:明确各类成员的界定标准和认定程序;
  • 权益分配条款:详细规定不同身份对应的具体权益;
  • 文化传承条款:将家族价值观和传统以制度形式固化;
  • 争议解决条款:建立内部仲裁和调解机制。

配套法律文件体系:

  • 信托安排:通过家族信托实现财富与治理权的分离;
  • 股权协议:规范企业股权的流转和管理规则;
  • 婚前协议:明确配偶权利边界,保护家族财富;
  • 保密协议:保护家族商业机密和隐私信息。

治理机制的常态化运作:

  • 家族理事会:由核心成员组成,负责重大事务决策;
  • 年度家族大会:全体成员参与,信息透明和沟通交流;
  • 专业治理顾问:引入外部专家,提供客观建议和专业支持。

以下情况出现3个以上,说明身份治理危机已经逼近:

  1. 身份边界模糊:对“谁是家族成员”存在不同理解;
  2. 权益分歧明显:不同成员对财富和治理权益期望差距巨大;
  3. 沟通机制缺失:家族内部缺乏制度化的定期对话;
  4. 文化认同分化:不同成员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出现分歧;
  5. 法律准备不足:缺乏系统性的法律文件和制度安排。

如果你的家族企业存在以上问题,建议立即启动身份治理体系建设。

基于现代家族企业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家族身份”需要重新定义:家族身份的本质,是一种以血缘为纽带、以文化为内核、以制度为保障的利益和价值共同体。

我们认为,新时代下,家族身份将具有四大核心特征:

  • 多元性:不仅限于血缘关系,还包括价值认同和利益共享;
  • 层次性:不同身份对应不同层次的权利义务;
  • 动态性:随着家族发展和环境变化而调整;
  • 制度性:通过明确的规则体系确保可执行性。

而家族身份治理,将呈现以下四大趋势:

  • 透明化:身份认定标准和程序越来越公开透明;
  • 专业化:越来越多家族企业引入专业治理顾问;
  • 制度化:从情感纽带向制度规范的转变加速;
  • 国际化:跨国家族企业的身份治理更加复杂。

回望娃哈哈的经历,我们不仅目睹了一代企业家的非凡成就,更清晰地看到,身份界定的模糊,往往成为家族传承最大的不确定性。临终时未能厘清“谁属于家族、谁享有权利”,埋下的风险,最终影响着整个家族企业的未来。这不仅是一人的遗憾,更折射出时代背景下中国家族企业普遍面临的挑战。

对于每一个追求基业长青的中国家族企业而言,唯有在法律底线、文化传统与家族共识之间建立坚实的桥梁,才能真正理清身份边界、明确权利义务,为组织持续注入韧性与活力。身份认定不止步于讨论,更需要通过家族宪章、协议、信托等制度工具,将共识固化为可执行的规则,不断完善并动态调整,使治理体系始终与家族发展同频共振。

身份认定,是制度传承的起点,更是家族持续进化的内核。这一过程既非一蹴而就,也非一劳永逸,而是需要代际协作、动态修正。在这场关于信任与共识的接力中,每一个敢于正视复杂性、主动参与共建的家族成员,都是中国家族企业治理成熟的推动者。展望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家族企业拥抱专业化、制度化治理,传承率有望稳步提升,而真正能历经数代、基业长青的家族,不仅守护着财富,也将成为中国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的坚实标杆。

发现更多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