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黄仁勋的儿女进入英伟达,意外地在科技圈点燃了对“传承”的讨论。有人将其解读为明确的接班的信号,也有观点认为这是正常的人才培养渠道。
但如果我们把视野拉长,会发现科技企业的传承故事远比“传给谁”更复杂——它关乎技术浪潮的把握、组织能力的延续,以及制度设计的智慧。
今天,我们通过三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来探讨科技企业传承的不同路径:
- IBM:一个家族企业的自我革命
- 王安电脑:一名天才创始人的传承悲剧
- 英伟达:一场公开透明的太子试炼
这三个故事将告诉我们:决定科技企业命运的,不是血缘的远近,而是在技术革命中完成制度化转型的能力。
01 IBM:一个家族企业的自我革命
今天市值千亿的IBM,起点其实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
铁腕父亲与叛逆儿子
IBM首任总裁老沃森(托马斯·沃森,Thomas Watson)是个传奇人物。1914年加入濒临破产的CTR公司(IBM前身),用近乎独裁的方式将其打造成商用机器帝国。他的管理哲学简单粗暴——公司里回荡着歌颂他的歌曲,每个办公室都必须悬挂他的照片,所有人都要穿白衬衫打领带。
但历史的有趣之处在于,推翻这个“独裁王国”的,恰恰是他的儿子。
小沃森(Thomas Watson Jr.)1952年从空军退役加入IBM,父子矛盾一触即发。在一次董事会上,小沃森公开反对父亲坚持的打孔卡路线,主张全面转向电子计算机。老沃森勃然大怒:“我才是IBM!”这场冲突在1956年老沃森去世后有了结果。小沃森赌上整个公司的命运,投入50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500亿美元)研发System/360——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昂贵的私人投资项目之一。
小沃森赌对了。System/360让IBM统治了计算机行业近30年。
叛逆儿子的伟大遗产:去家族化
但小沃森真正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的技术眼光,而在于他在权力巅峰时的选择。1971年,57岁的小沃森突然宣布退休。这个决定震惊了整个商界——他身体健康,公司如日中天,没有任何退休的理由。
“IBM不能成为沃森家族的企业,它必须属于这个时代。”小沃森在告别演讲中说。从此,IBM彻底告别家族色彩:
- CEO必须由董事会在全球范围内遴选;
- 建立了著名的“长板凳”制度——每个关键岗位都有3个接班人选;
- 创始人理念转化为Think文化,而非个人崇拜。
小沃森为什么要在最好的时候离开?
当我们细看小沃森的成长经历,会发现这样的决定绝非偶然。
二战中担任轰炸机驾驶员的经历,让他见证了不受制衡的权力带来的灾难。与强势父亲共事的痛苦,让他深知一人独大的弊端——老沃森晚年的固执差点让IBM错过计算机革命。
1969年美国司法部的反垄断诉讼,让他意识到IBM越是与个人绑定,越容易成为攻击目标。
而弟弟迪克因得不到发展空间愤然离职,更让他看到家族企业的另一重悲剧——它不仅限制外人,也束缚家人。
小沃森的远见让IBM成功穿越了多次生死考验。1993年巨亏80亿美元时,董事会果断引入外部CEO郭士纳;2012年错过移动互联网时代,又通过收购红帽转型云计算。
小沃森用IBM的去家族化告诉我们,最高明的传承,是让企业不再需要你。
02 王安电脑:一名天才创始人的传承悲剧
如果IBM是成功的典范,王安电脑就是最令人唏嘘的反面教材。
从巅峰到深渊,只用了24个月
1986年,王安电脑如日中天。创始人王安以16亿美元身家位列全美富豪榜第五名,公司的文字处理机垄断了美国办公室,连白宫都是他们的客户。《福布斯》称王安为“美国最成功的企业家”。
王安有足够骄傲的资本——他拥有40多项专利,磁芯存储器的发明让他被誉为“现代计算机之父”之一。技术天才、商业奇才、华人之光,所有光环集于一身。
然而,1988年王安因病将公司交给长子王烈后,一切急转直下:第一年,亏损4.24亿美元。第二年,股价暴跌90%。第四年,申请破产保护。
一个市值56亿美元的科技巨头,就这样灰飞烟灭。
双重致命伤:技术傲慢+制度真空
复盘王安电脑的崩溃,会发现这不是简单的败家故事,而是技术路线误判和治理结构缺陷的双重悲剧。
技术傲慢带来了误判:王安对自己的技术判断过于自信。当IBM推出开放架构的PC时,他嗤之以鼻,断言那是倒退。他坚持认为,封闭系统才能保证品质,开放只会带来混乱。但市场给出了无情的答案。开放的PC生态催生了微软、英特尔、戴尔等新巨头,而坚持封闭的王安电脑成了时代的弃儿。
同时,制度真空进一步放大了风险:公司没有真正的董事会,12个董事有9个姓王;没有职业经理人体系,高管全凭创始人喜好任免;王烈接班前只在公司工作了两年,直接从中层跳到CEO……
更要命的是时机——王烈接手时,正值PC革命的关键窗口期。一个缺乏经验的接班人,一个没有制度支撑的组织,在产业巨变的漩涡中,就像暴风雨中的纸船。在技术革命面前,血缘不是护身符,反而可能是崩塌的加速器。
03 英伟达:一场公开透明的太子试炼
让我们回到当下的英伟达。
刻意的“去神秘化”
黄仁勋处理子女进入公司的方式很有意思——完全公开,毫不遮掩。儿子Spencer Huang负责产品管理,女儿MadisonHuang负责营销。这两个岗位选择很微妙:
- 够重要:都是核心业务部门,不是闲职;
- 可验证:产品好不好用、营销有没有效果,市场会给答案;
- 非命门:不碰技术研发和财务,不直接决定公司生死。
更关键的是,黄仁勋从不回避这个话题。在公开场合被问到时,他的回答永远是:“他们需要证明自己。”这种透明反而消解了猜疑。大家都在看着,反而没人敢特殊照顾。
强大的制度缓冲器
英伟达能够承受二代进厂的实验,源于三重保障:
- 文化免疫力:黄仁勋建立的不是个人崇拜,而是一种创新文化。公司上下都知道,在英伟达混日子的人活不过三个月,不管你爸是谁。
- 团队的压舱石:核心高管团队平均在职超过10年,他们是看着黄家孩子长大的。这些“叔叔阿姨”既是助力,也是制衡。
- 市场的照妖镜:AI革命的风口上,英伟达股价一年涨了3倍。在这种高速增长期,任何拖后腿的人都会被立即识别出来。资本市场是最公正的裁判。
由此可见,英伟达的做法不是培养接班人,而是在做一个公开实验——在全世界的注视下,验证能力与血缘的关系。
04 给中国科技企业的行动指南
让我们把三个案例放在一起对比:
IBM模式:制度化永续
- 核心:把家族基因转化为企业基因
- 路径:创始人主动退出,制度全面接管
- 结果:穿越多个技术周期,百年基业长青
王安模式:断崖式崩塌
- 核心:创始人光环太强,组织没有免疫力
- 路径:权力真空期的仓促交接
- 结果:在技术转折点上全面溃败
英伟达模式:进行中的实验
- 核心:用公开透明对冲血缘因素
- 路径:在可控范围内验证和培养
- 结果:尚在观察中
三种模式,一条常理——科技企业的生命力来自于持续创新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通过制度来保障,不能寄托于血缘。
我们认为,中国科技企业在规划传承时,需要思考五个关键问题:
- 时机选择:是否能在创始人的巅峰期启动规划,而非危机时仓促上阵?
- 制度设计:是否建立了三权分立的现代治理架构,能够选择最合适的人,无论是否姓同一个姓?
- 培养路径:对接班人,是否为其量身定制了成长路线?
- 文化建设:弘扬创始人精神,是为了造神,还是转化为可传承的组织文化和工作方法?
- 预期管理:有没有与市场保持坦诚沟通,提前释放信号?
05 结语:传承的本质是进化
英伟达的实验还在继续,我们不知道黄仁勋的子女最终会走多远。IBM已经证明,一个企业可以超越创始人家族,成为时代的企业。王安电脑则用失败提醒我们,没有制度保障的传承,就像在悬崖边跳舞。
这或许就是科技企业传承的终极答案:无需把企业传给下一代,而更应让企业拥有自己的下一代。
